艺研新见|如何凝聚短片“新力量”?他们这样说

[关闭本页] 来源:京艺苑      发布时间:2025-10-29

  10月28日,北京电影家协会召开电影短片创作现状与未来路径探索研讨会,基于“See·新力量”北京电影短片周成功举办的背景,围绕青年创作生态、艺术表达创新、技术融合挑战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度对话。

  北京市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赖洪波,《小说选刊》杂志副主编、评论家李墨波,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教授陈刚,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副院长、教授张宗伟,北京电影学院副教授、动漫策划专业主任葛竞,导演刘晓世、王放放,海西传媒集团执行董事、总制片人邹常雷参与研讨。


《小说选刊》杂志副主编、评论家李墨波

  《小说选刊》杂志副主编、评论家李墨波指出当下电影短片传播媒介多元化、应用场景多样化、创作主体大众化、内容质量待精品化的特点。本届“See·新力量”北京电影短片周作品风格多元,题材多样,整体水准较高,但创作仍有较大进步空间。AI时代,懂得影视叙事规律的创作者是核心资源,青年创作者可以由短片入手进行扎实的叙事训练,避免先入为主或主题先行,寻找独特的故事、生动的细节和独具魅力的人物形象,真正把故事讲好。


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副院长、教授张宗伟

  “短片很短,但是承载中国电影的梦想很长”,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副院长、教授张宗伟指出,电影短片创作处在大变局发展的窗口期,技术的普及降低制片成本,赛事及创投活动的成熟让短片成为孵化人才的第一现场。但有引领意义、能成为时代先声的作品不多,传播转化仍存在瓶颈。要鼓励短片创新,保持“作者性”,警惕对人工智能的过度依赖;要构建多元评价和转化体系,让平台更早介入创作,通过“创投 孵化”的模式,打通更多转化渠道。


海西传媒集团执行董事、总制片人邹常雷

  海西传媒集团执行董事、总制片人邹常雷分享了本次评审的感受,从故事片、纪录片、动画片、AI短片四个赛道分析了参赛作品的整体面貌。他认为,未来创作仍要坚持“内容为王”;要拥抱技术变革,通过新技术降低电影成本,提升观影体验;要探索差异化的发展路径,未来或将呈现“大制作”与“小成本”两极化趋势,中体量电影的发展面临较大挑战。


北京电影学院副教授、动漫策划专业主任葛竞

  北京电影学院副教授、动漫策划专业主任葛竞认为,“多元化、风格化、实验性”既是短片的特点,也是短片的长项,是通过AI计算无法实现的部分;虽然电影短片内容含量较少,但表达空间是无限的。《浪浪山小妖怪》从短片跃升为商业电影并实现IP转型,成功证明了动画短片具有孵化电影IP的潜力,且电影商业性并非局限于特定类型与工业化制作,而是“观众在哪,商业性就在哪”。她提示,AI仍存在一定的随机性,创作者要避免对技术的迁就。


导演王放放

  导演王放放对电影短片到电影长片的跨越提出三个观点,一是短片对电影人的成长十分重要,除了锻炼技艺以外,更重要的是练就克服困难的顽强精神;二是动画短片所构思出的完整世界观给予长片延展故事的能力,所以相对更容易转化为长片;三是故事短片到长片的跨越,最大难度在于市场。当下正处于“大变局”的背景之下,创作者应该有更多的试错空间,得到更多政策与资金的支持。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教授陈刚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教授陈刚认为,未来电影将明显分化为强调作者表达的艺术电影与注重视听体验的商业电影。电影短片往往以艺术表达为主线,要想转化为长片,作为院校或活动主办方有三大发展路径,一是推动短片跨媒介传播,通过与网络平台合作展播,让创作者的潜力被看见;二是设立“剧本 短片”融合赛道,联动行业资源为优质项目对接投资;三是开展实战导向的短片训练营,邀请资深影人指导创作,提升高校学生实践能力。


导演刘晓世

  导演刘晓世认为,当前短片作品技术表现成熟,但普遍缺乏与公众的情感联结与社会共鸣。电影是综合艺术,创作者要积累多元经历,深化社会认知,从真实生活中汲取养分。作为导演,应重视剧本创作的能力,把其视为成本最低的试错环节,以扎实的创作迎接行业新机遇。XR等可穿戴设备的发展可能会重塑观影形态,为电影产业开辟新的空间。


市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赖洪波

  市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赖洪波表示,未来要继续强化创作引领,为青年影人带来跨领域的艺术滋养;要立足“做人的工作”职责打造人才培育的“第一现场”,构建青年影人交流互鉴的成长生态;要构建产业融合新格局,汇聚创各方资源,推动短片向长片转化。

  本次研讨会为电影短片创作明晰方向,未来北京影协将持续搭建平台、整合资源,助力青年影人成长,推动短片突破瓶颈、迈向新发展阶段。

 


 


文艺家协会

联系电话:(010)66022629 电子邮箱:beijingwenlianwang@126.com   
意见建议征集邮箱:bjwlyjjy@bjwl.org.cn 邮编:100031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前门西大街95号  京ICP备09025795号
版权所有: © 2013-2025 未经授权严禁复制或镜像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