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问道·西湖寻源——北京书协赴南京、杭州采风

采风团在浙江美术馆合影
9月9日至13日,北京书法家协会采风团一行20人,围绕“金陵问道·西湖寻源”这一主题,先后赴南京、杭州开展了为期5天的参观学习、观摩交流、调研座谈活动。此次行程以“访碑读史、对话先贤、交流互鉴、反哺创作”为主线,在历史现场与当代书坛的双向交融中翰墨寻根、挖掘素材、交流合作、汲取营养,为南北书法艺术交流谱写了新的篇章。
此次活动由北京市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白靖毅带队,北京书协秘书长田静,中国书协理事、北京书协副主席刘楣洪,中国书协理事、北京书协隶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徐健,中国书协女书家委员会委员、北京书协理事兼行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杨春燕,以及各专委会相关负责人及中青年书法家参加。
金陵问道

采风团参观南京博物院合影

采风团参观南京江浦四老纪念馆合影

采风团在颜真卿纪念馆前合影
采风团先后参观了南京博物院、求雨山文化名人纪念馆(南京江浦四老艺术馆)以及颜真卿纪念馆。书法家们通过近距离欣赏,学习大师们如何在传统基础上进行创新并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从而激发自己的创作灵感,拓宽创作思路和方向,提升艺术修养和审美水平。

采风团与江苏省书协座谈会现场

采风团与江苏省书协互赠书法作品
北京书协赴江苏省书协调研是这次采风交流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京苏两地书协座谈会上,重点围绕人才、创作、学术、活动、合作等五个方面座谈交流、深度对接。北京市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白靖毅,江苏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刘轩明出席交流座谈会,江苏省书协副主席刘灿铭、北京书协秘书长田静分别介绍了协会基本情况,江苏省书协副秘书长纪松主持调研座谈会。通过座谈交流,双方希望,未来不断加强合作,在创作采风、学术研究、人才培养、展览交流、文化产业等方面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西湖寻源
接下来,采风团参观了中国印学博物馆和西冷印社。通过观看史料与文物,进一步强化了对书法人文内涵的理解和认知。

采风团在中国美术学院合影
采风交流团一行还参观了浙江美术馆、中国美术学院,并与美院书法院领导和老师交流座谈。

北京市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白靖毅在座谈会上讲话

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沈浩在座谈会上讲话
在交流座谈会上,中国书协理事、北京书协副主席刘楣洪,中国美术学院书法学院学术院长陈忠康分别介绍了与会人员,北京市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白靖毅,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沈浩分别介绍了本单位情况并讲话。

座谈会现场
通过座谈交流,采风团了解了当前书法艺术的发展趋势,以及书法教育方面的教学理念、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模式和“扎根大地办教育”理念下的乡土社会实践成果,体验了学院的艺术氛围,获取了新的艺术灵感,拓宽了工作思路。双方希望,未来要多交朋友、多交流、多切磋,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不断加深交流合作,为建设新时代文化强国多作贡献。中国美术学院书法院党委书记沈乐平、副书记毛腾、院长助理贺维豪,中国画学院党委副书记李明桓以及相关系室负责人、讲师等参加座谈。

采风团在浙江省博物馆合影

采风团在浙江西湖美术馆黄宾虹艺术馆合影
9月13日,采风团参观了浙江博物馆、浙江美术馆黄宾虹艺术馆。


采风团参观现场
此次采风团赴南京、杭州参观学习,不仅是一次艺术视野的拓展之旅,更是一次创作思维的启迪之旅。书法家们普遍谈到,此次采风,让大家在行走中开阔眼界,于观摩里激活思路。大家普遍认为,行程紧凑、主题清晰,收获远超预期:置身两地独特的文化气场,既深化了对传统的体悟,也强化了身份的认同;亲身目睹历史实物资料,摄取事物的细节和感受,激发了创作灵感,使今后的作品更加生动和富有感染力;收集到大量的创作素材,为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内容;与当地同道切磋,互通理念,素材与灵感双丰收,为后续创作注入新的能量。
通过此次采风交流,书法家们进一步夯实了“植根传统、面向当代、服务人民”的创作理念,也为北京书协今后工作拓宽了思路,提供了借鉴。
书法家采风感言
徐健:此次采风,我一路走一路看,建筑上的匾额楹联,室内的名帖法书,为南京和杭州这两座古老又年轻的城市平添了韵致。在这里,书法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艺术形式,而是成为了人们表达情感、传承文化的载体,这正是书法艺术的生命力所在,它能够与城市的文化氛围相互交融,成为城市精神的一部分。在交流座谈会上,大家围绕书法的传统与创新、现状与发展、创作与研究展开讨论,更让我收获良多。
杨春燕:座谈会上,聆听书法家的成功经验和学书历程,受益匪浅。在中国美院展厅,我看到了满墙的老一代艺术家的肖像和他们的艺术作品,心里除了感动还是感动,他们才是真正的人民艺术家。参观颜真卿、萧娴、高二适、林散之、胡小石和吴昌硕纪念馆以及西泠印社时,我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看到他们的作品,就像在和大师们对话,他们作品中蕴含着文人的风骨、思想和对艺术的理解与表达。我要向大师们学习,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和格调,用书法为人民服务。
徐志存:书法不仅是写字,更是写文化,写观念,既要继承传统,深研经典,还要推陈出新,自我突破,更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广交益友,造访明师,才能精进有成。
高风勇:在江苏省书协,我们以书法为媒,与同道切磋、共论书道,于交流中见地互融;驻足南京“四老”故地,凝视林散之先生的苍劲笔触、高二适先生的风骨墨痕,深切体悟到老一辈书家的治学精神与艺术品格。走进中国美院,座谈间聆听前沿艺术理念,碰撞创作思路,拓宽了书法表达的边界;寻访西泠印社,踏寻古人踪迹,清人治印的严谨作风与印社百年传承的艺术体系,更让我们读懂传统艺术的深厚根基。此行所学所感,皆为养分,将化作日后笔墨精进的不竭动力。
李烱峰:于金陵城中,观南京博物院院藏之浩瀚,仰江浦四老之清芬,谒颜鲁公纪念馆,墨香犹存;更与江苏书家论艺交心,颇获启迪。转赴杭州,步西泠印社石径,摩挲金石;赏印学博物馆珍品,追慕前贤。黄宾虹纪念馆内,感佩其笔墨骨力洞达;于浙博观《富春山居图》,意象苍茫深远。最难忘中国美院座谈,翰墨薪传,学脉深长。此行所获丰赡,满载而归,惟待归后静思细品,以促艺道向前。
李从众:金陵三日,访文博古迹,谒金陵四老,会昔年好友,更与江苏书协同仁深入交流。见贤思齐,知不足而自省,获益良多,虽笑言“受刺激”,实为深刻激励。后抵杭州,于西湖畔、孤山巅,听涛东浙,论印西泠。缶翁集古大成,虹叟笔墨高绝,沙老融铸古今。得瞻先贤遗韵,实为我辈之幸。又访中国美院,观课堂,座谈交流,感佩其书学教育之先锋姿态。此行所获,非言语可尽述,唯以闻道自省,奋发精进,以报前修。
张鹏:此次活动,不论是走进南京博物院,从丰富的藏品中感受历史的温度,还是漫步西子湖畔,领略“天下第一名社”的雅静清幽,都为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中国美学的精神所震撼和折服。观有所感,言为心声。宁、杭两地师友间的艺术交流,激情而热烈,不同的视角碰撞出了多元融合的艺术火花,定为今后的艺术创作和学术研究带来深刻的启示。
蔡德良:此次采风,感触颇深的是求雨山文化名人纪念馆,漫步求雨山,四馆错落,墨香盈袖。林散之草书的苍劲、胡小石碑帖的沉雄、高二适笔墨的奇崛、萧娴书作的大气,尽展“金陵四家”风骨。 此次采风活动是我书法之路的加油站,我更要好好的写字读书,积极参加书协组织的活动,争取为北京书法事业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
吴晓东:参观南京博物院,一件件价值连城的文物,让我流连忘返。走进竹林四老林散之纪念馆,仿佛踏入了一个充满墨香与诗意的艺术世界。林老一生痴迷书法,不断探索创新,其作品中蕴含着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与传承。他淡泊名利、潜心钻研的精神令人动容。我们应学习林老的专注与坚持,静下心来,用心去感受艺术的魅力,在自己热爱的领域深耕细作,追寻更高的精神境界和艺术创作水平。
王祥北:首先,在南京求雨山,我感受到“金陵四老”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风采;在南京博物院,体会到了傅抱石与新中国休戚相关的赤子情怀。其次,在杭州西泠印社和中国印学博物馆,领略了印证江山的渊源与担当;在浙江美术馆与徐生翁隔空相望,钦佩他在书法美的多样性上走出了坚实的一步。
荆隆:江浙书法的发展和繁荣是这片水土的文人环境和文化传统积淀而成的,很令人敬佩的是他们的作品中既体现出深厚的传统功力,又让人耳目一新。中国美院门口赫然树立的“为艺术战”四字,我很受触动,要用文化撑起艺术的底气,更要有胆魄探索出新,这样艺术才是鲜活的。北京与江浙的交流和互鉴,激起我文化观和艺术观的碰撞。
李晓飞:走过林散之、颜真卿、吴昌硕等先贤的故地与展馆,以往在印刷品中分析的笔法结构,终于在现场化作可触可感的生命历程。这一程,我从笔墨形迹中看见了人,艺术终究要回到人本身,回到那份“锲而不舍”的真心。
王腾巍:参加此次采风活动,让我清醒地认识到自身存在的差距,也是我未来努力的方向:自身线条欠缺力度与节奏变化,需关注锋毫使转的内在规律,强化笔力与节奏训练;结体应突破均匀分布的惯性思维,用心揣摩经典中的欹侧、疏密关系,增强单字生动性与字组联动;加强构图意识,强化整体气脉贯通,提升作品韵律感;墨法表现尤为薄弱,需掌握浓淡对比与过渡技巧,丰富情感张力的表现。
庞岩:玄武湖的荷花,在夏风中写下粉色的诗行。随北京文联,北京书协的江南采风便是这样一次绝美的诗行! 与古人对话,与圣贤做伴,与同道谈欢正是书墨之人的乐事!以官方的名义与江苏省文联和中国美术学院的业界名人和翘楚有着高端的对话和学习也是一大幸事!
秋雨:此次采风之行,了解人文历史,感受到书风和文化息息相关。近距离感受真迹,了解大家的学习成长历程,深知人书俱老,非是徒增岁月,而是艺术与精神的升华。时刻提醒自己不能满足于现有成绩,还要积极投展,各种书体都要继续锤炼笔墨。书学浩瀚、学无止境。今后还要以诸师为榜样,砥砺前行,不负时光。
苏科:江苏书风秀逸灵动,承帖学正脉;浙江重学理兼融现代,皆立文人传统与学院探究之上。姑苏观墨、钱塘论笔,方知地域书风之异非仅形式,实因历史积淀与学术视野之别。北碑虽雄强,然南帖之韵、学府之思恰补吾辈所缺。此行亦破“实践”与“学术”之壁垒——传统不止于临摹,需精于其理;学术也并非空谈,要落于笔墨。之后创作,当多带一份思辨,使笔底既有传统温度,也有自我思考。笔墨当随时代,更需时时反哺学养,守正之基上,新变方有本源。
联系电话:(010)66415600 E-mail:bjsnz@126.com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前门西大街95号 邮编:100031
版权所有: © 2003-2015 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和镜像